一、模式目的
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(BCG) growth-share matrix is a planning tool that uses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a company’s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an effort to help the company decide what it should keep, sell, or invest more in.
(目的:以矩陣分析何種事業具有潛力、何種事業耗費資源,決定企業的投資組合策略、重整組織內部)
二、模式假定
The matrix plots a company’s offerings in a four-square matrix, with the y-axis representing the rate of market growth and the x-axis representing market share. It was introduced by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in 1970.
(一)相對市場佔有率較高的事業體,獲利率較高
(二)成長率較高的事業,需要投注較多資金
*預期市場成長率:經營該事業單位所需的淨現金流量。成長率越高的事業,需投注更多資金 ; 成長率越低,就可把多餘資金給成長率高的事業。
*相對市場佔有率:代表其競爭地位。佔有率越高,累積產量越高、每單位成本降低,獲利率隨之提高
三、模式程序
(一)將產品線、目標市場劃分成數個SBU
(二)計算SBU的市場成長率&相對市場佔有率,求得每個SBU所屬的事業屬性
四、策略作法
(一)BCG Growth Share Matrix 靜態觀點(單一時間點下)
① 「金牛事業」獲得的現金盈餘可以支援「問號事業」以成為「明星事業」
② 將不確定的「問號事業」予以脫手,以減少現金資源的需要
③ 「癩皮狗」要停止經營嗎?
④ 欠缺「問號事業」、「明星事業」、「金牛事業」,可以購併其他SBU
(二)BCG Growth Share Matrix 動態觀點(時間流動的情況下)
① 企業不能沈迷於現在的高成長,也要培養未來成長的動機
五、評論
(一)過於簡單,只以兩個構面作為各SBU的評估標準,未考量其他市場的存在變數,以至於容易產生誤導。
(二)位於金牛市場區隔中的SBU,不一定具有大量的現金流量,反而需要大量投入現金的事業。